Thursday, December 27, 2007

貝娜齊爾之死

在回家的交通工具上聽見新聞報道說她遇襲身亡,幾乎立即停止了呼吸。

當年拉吉夫遇刺的震撼又彷彿回來了。
五十二歲,在第三度當選之路上,她忽然倒下了。
禁不住陰謀論地想,是謝里夫要她死,不是穆沙拉夫,也未必是憎恨布托家族的人。
是誰推她當上烈士、英雄?拉她後腿的丈夫罪孽輕了。

Labels:

Wednesday, December 26, 2007

利東街的「最後關頭」


不曉得近月大家有沒有在日間經過利東街?那裡建築物都被綠網蓋著了,街上緲無人跡,沒有車輛,間中看見一個人橫過街道,真的就像一幅超現實的畫。

今天,利東街抗爭來到「最後關頭」,現實終於全面讓路給一幅浪漫而超現實的圖象。聽見May姐無限期絕食以表悲憤的消息,一個畫面立即出現在眼前,一個寂寞的抗爭的畫面--May姐獨個兒坐在推土機面前,周圍的唐樓像《麥兜.菠蘿油王子》裡面的大角咀樓宇那樣,於煙塵間紛紛倒下。一切已變成了藝術影象,就像藝術家較早前重造的虛擬利東街街景,May姐終於成為這街景的一部份。

Labels:

Thursday, December 20, 2007

《香港電影》第二期


第二期便遲出了三天;有被人譏為正正得負的評論,有自己人的肺腑之言。我也曉得仍有很多改善的地方......
在網上搜尋時發現一個月前有人這樣譏評第一期,充滿所謂下一輩對上一輩的酸溜溜態度。「年輕人發聲」你話幾厲害!

Labels:

Sunday, December 16, 2007

前十二門徒

(1)彼得,原名西門,夫子為他起名「磯法」,彼得是譯音,意為盤石。
(2)安德烈,彼得的弟弟,與彼得同為伯賽大的漁夫,施洗者約翰的門徒。
(3)雅各,西庇太的兒子,夫子為他起名為半尼其(Boanerges),即為雷之子。
(4)約翰,西庇太的兒子,也是雷之子。
(5)腓力,也是伯賽大人。
(6)巴多羅買
(7)馬太,又名利未,原為稅吏。
(8)多瑪,雙生兒?
(9)另一位雅各,亞勒腓的兒子
(10)另一位西門,奮銳黨人,又稱迦南人西門。
(11)達太,有時被稱為雅各的兒子猶大
(12)猶大,加略人,惡名照著的出賣者

很記得修讀唯識學時,關於前五識的理解,起初一直將之視為由一數到五,在八識中屬於前列的五種識。後來才曉得這「前」,是擺在面前的「前」,是當前的「前」,因而也是現象--現於面前。如是,則所謂「前十二門徒」便不只是前面那十二人意思,而是擺在前面的這十二個人,而又由於我們的眼睛和耳朵的局限,我們又總只注意其中幾個,有時甚至有意無意的張冠李戴,例如把奮銳黨人和猶大結合起來,又如把兩個西門兩個雅各相互掉換。

Labels:

Thursday, December 13, 2007

遊遊牧.圍圍評座談會

兩個世代、四個男人、兩個地方,策略的奉獻,真情的對話。 也斯、呂大樂及來自台灣的 孫隆基、 李明璁等將於明天12月14及後天15日舉行的 「 遊遊牧.圍圍評──藝術評論發展計劃 2007 」,假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廳, 與觀眾討論評論寫作的問題。

一向以歷史學角度研究當代中國問題立論精闢的 孫隆基先生,今次來港鮮有地瞄準電影評論方面的寫作問題,反對文化研究式的任意套搬理論。既是作家、詩人也是評論人的 也斯,則藉今次的座談會討論評論之必要、釐清香港文學的批評與理論、創作與理論的關係。 三十年來二人首次同場演說,機會難得。 呂大樂和 李明璁同是研究流行文化的表表者,香港和台灣的評論寫作就由二人細說來由。

「遊遊牧.圍圍評──藝術評論發展計劃 2007」是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的教育計劃之一,繼去年「邊走邊評- 2006 藝術評論發展計劃」以都市與離島、間離與適然的概念實行計劃,今年再接再勵,在回歸十年的回顧潮快告退下的時候,以「遊牧思維」的理論基礎面對所謂「泛珠三角」概念,舉辦第二次的藝術評論發展計劃,希望透過培育,助長更多執筆人才,開拓新的景象。

是次座談會讓與會者可以從多角度審視香港的評論發展進程,及其與鄰近地方的關係。今年我們主要從兩個主題入手:「理論之必要」及「策略之探究」,邀請了也斯、孫隆基、呂大樂、 李明璁, 鄧小樺主持。座談會日期是12月14及 15日,假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廳 (香港銅鑼灣摩頓台 )晚上7:30舉行,免費入座,先到先得。

也斯,本名梁秉鈞,在香港及美國受大學教育,獲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比較 文學 博士學位,現任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講座教授。著有散文集《神話午餐》、《山水人物》,詩集《雷聲與蟬鳴》、《游離的詩》、《博物館》、《衣想》,小說集《島與大陸》、《剪紙》、《記憶的城市.虛構的城市》,攝影集《也斯的香港》等。

孫隆基,在香港長大,先後在台灣及美國受大學教育,獲取美國史丹福大學歷史系 東亞史 博士學位,著有《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歷史的鳥瞰》、《未斷奶的民族》等。在美加地區研究、講學二十餘年,現任教於台灣中正大學。

呂大樂,畢業於香港大學,現為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教授、香港商業電台嘉賓主持、報紙及雜誌專欄作家。著有《普及文化在香港》、《城市接觸: 香港街頭文化觀察》、《中產好痛》、《四代香港人》、《唔該,埋單》等。

李明璁,台北人,1971年生,於台灣清華大學取得社會學碩士。而後在英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完成社會人類學博士,並曾於東京ICU亞洲文化中心客座研究。現任教於台灣大學社會學系,開授音像文本分析、跨文化消費等課程。除了教學研究及演講,亦為中國時報與《數位時代》等報刊撰寫專欄;並擔任台灣新聞局「樂團錄製唱片補助計畫」之評審團主席,以及台灣創意設計中心、青輔會「遊學台灣」和「原鄉時尚」等多項大型計畫之顧問。

節目查詢 :吳小姐 91339599 / 黃小姐 2575 5149

Labels:

Wednesday, December 12, 2007

百分百關係

一般人設想兩個人的關係,是增益性的:如果兩個人加起來的達到百分百的話,那麼這百分百是平分的,即你做百分之六十,我做百分之四十,便有完整的一了。關係不好,是因為有人做了自己的百分之五十,有人只做了百分之十,加起來這段關係便離完滿很遠,只有六成。

然而,有沒有想過這百分比的計法其實不是這樣的?兩個人是一正一負的,你做正時我是負,你做負時我做正,換言之,關係是抵消性的,我做了百分之十,你做了百分之三十,關係不是百分之四十,而是只得百分之二十。

如是,則如何才能達到百分之百的關係呢?最簡單的便是一個人做了百分之一百,另一人則完全不做,是零。如果另一人也做,做了百分之五十,另一人則要超額完成,做百分之一百五十。

你愈想配合別人,愈想合作,便愈往抵消的路上走,人家做了百分之五十,你覺得該公平點,你也去做百分之五十,結果往住得到零。這說明了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的道理。

當然,這也說明了完美的關係為何比我們想像中難以達成。

Labels:

Saturday, December 08, 2007

耶穌十三門徒

父親最近一改習慣,每次出來吃飯再不吃火煱,以前他是無HOT POT不歡的。結果,我因此想到了明年五月演出的《耶穌十三門徒》的主要點子。

如果《亞伯拉罕的眼淚》是關於父親的故事,《耶穌十三門徒》是關於兒子的,到最後是關於傳承的。彼得三次不認主,是最初吸引我思考的地方。所以寫下了第一個故事大綱:-

耶穌被逮捕,彼得隨著眾人來到大祭師的院落,靠近火堆取暖時被使女認出。「他是耶穌的門徒!」彼得不肯承認,他被指出來三次,三次都否認認識耶穌。

他想起老師的預言,哭了。約翰一口咬定彼得是因為害怕,猶大則覺得,彼得只不過是一時失去了共在感,為了不想被人拒絕,首先作出拒絕。

然而,猶大已沒剩多少時間辯護,因為他須趕去結束自己生命。約翰視之為畏罪的表現,唯有上吊前的猶大自己最清楚,背叛與成全之間,很難畫一條界線。

很多年之後,在南中國的一個劇團,導演彼得周旋在演員瑪麗亞和約翰的三角關係間,陷進迷惘,好友保羅向他表明,有時為了大家,不得不尋找無辜者作為代罪羔羊;彼得不知不覺走上自甘犧牲之路。

終於回到那個晚上,耶穌在革責瑪尼園祈禱,準備接受出賣,肩起十架。彼得重遇猶大,誰有資格寬恕誰?也許,在第十三個門徒出現之前,一切仍是進行式,觀眾將受邀,一次又一次重歷、思考、見證這樁偉大事件。

Labels:

Friday, December 07, 2007

水鳥(節錄)

每次經過河邊,他總看見那隻水鳥,靜靜的單腿站著,待著甚麼似的。

他靜居在這裡已經好幾個星期,每天起床都會面朝那邊的山巒獃坐好一會,才正式梳洗,預備早點。有時包租婆會自行推門進來,以清潔或收拾為由,看看這個她常和村民提及,許為靜得出奇的租客。門永遠不上鎖,裡面也沒有甚麼東西可以偷走。大抵她不曾懷疑某天她進來會發現一具屍體,但她就是好奇,這個不用上班的租戶是靠甚麼維生的?他平日是幹甚麼的?應該有甚麼比書更吸引他的吧?

他平日是幹甚麼的?這問題的答案該是閱讀吧。她每五次進來,便有三次發現他捧著書。最近,有一個已屆九十歲的作家,在家中被人發現斷了氣時,手裡還拿著一本書。書好端端地在她懷中,沒有掉在地上。人們很順理成章的覺得,這是作家最好的死法。

一般人便是不會想,拿著書不一定便是讀著書。電影《Boy Meets Girl》便有那麼一個主觀特寫鏡頭,影著書的頁碼,好久,好久。下一個鏡頭是男孩捧著書,擋在臉前。他沒有把書的任何一個文字讀進腦裡,他的目光甚至沒有落在任何一個段落、任何一個句子。書只不過是一堵牆,隔在他和女孩之間。書是一個藉口,拒絕溝通的藉口。

......(全文約四千三百字)

Lab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