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28, 2008

潛行至追懺

本部落格即日起停止運作,新的文章會在「追纖者」(http://hkconfessor.blogspot.com/)出現

謝謝兩年多來的捧場。

Labels:

紀念潛行者

他們來了,走了,遺下野餐的一干剩餘,你說是垃圾更貼切。我們像森林裡的走獸,充滿好奇地檢視這些東西,不合法,討厭,極度謹慎而無望。

Labels:

Friday, January 25, 2008

好了,終於出版了,這一天是感恩日

貼上的封面是另一版,和真的有點不同。而印出來的顏色會比網上看到的再沉一點。

這本書寫了十七年,「潛行者」這個部落格的誕生,也直接和這書的預備有關。看著它終於印出來,拿在手上,那種感覺,無法用筆墨形容,之後的兩天,人變得安靜了,遇上不愜意的事,沒有表示甚麼,好像只在裡面,暗暗的,很自足地歡喜著。

去年,在一眾文化實踐的空隙,騰出精力把它寫出來,雖然文字的修養未足以完全發揮其潛能,但勉強作為前面的某種交代,肩上的感覺有點輕了。

原來真有感恩這回事。

寫這本書,前所未有地高調,潛行者早浮出來。《老子》八十一章中,八十章都討論了,只餘下一章,便是第八十章「小國寡民」章,道家的桃花源,潛行者註定駐步的「房間」。

以下是目錄:

第一章:唯有隱者留其名
一.老子出關
你以為明白我,我走了,令你無所謂明白,無所謂不明白。你對我視而不見,我便令你看見另一個人;通過看見他,你看見了我,又更加看不見我。
二.倒騎青牛
牛不斷向前,但他沒有牽引,他沒有把自己看到的指導驅策牛如何向前走,他看到的只是不斷後退的景物。他看到的,是牛和自己走過的路,路便在腳下。
三.隱者如龍  
龍讓我們曉得牠存在,但卻無法掌握牠。牠不是躲起來,而是我們即使看見牠,也視而不見。

第二章:錯步之行者
四.行者何為
行者何為?答曰:無所為。行者其誰?答曰:老者。老者何為?答曰:隱也,混也,潛而默化也。
五.自由何謂
每一步都可能走出一個全新的人,但這人總遇上其不可能性。……自由成為錯步的禮物,錯步之行者乃得名為自由人。
六.從自由到自然
一切歸於「自然」,便是一切歸於自己。字面上,是一句虛話。《老子》全書便是充滿這些虛話…..放到實踐上,便有了妙用。

第三章:行者不足道
七.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我不知道,只是要離開這裡,離開這裡,除此再無其他,那是我達成目標的唯一方法。
八.道是言說,但……
母親的陰戶子宮,雖然還在那裡,但已是我們都回不去的地方,回不去的門戶。
九.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並沒有一條大路突然出現在他跟前,而是,與其顧著說話……倒不如錯開腳步上路;一旦上路,路便在腳下出現。

第四章:養生不可既
十.根深柢固,長生久視  
存身保命,本身便是了,並不指向一個更高更後的價值……因為生命本身如其所如,活著便是。每一下如是活著,每一個當下,便是「自然」。
十一.養生養性養天下
《老子》的養生,不只是個人的事。真能貴生養生者,養的還是天下蒼生!
十二.回到嬰兒的無我
回到胚胎生命的狀態……雖然處於母體之中,但卻不察覺有自己的存在,母親便是自己,自己便是母親,甚至整個世界便是那個母體內的環境。

第五章:有為復無為
十三.空掉,得以進來
「自然」帶來「生」,生出實在的存活,就像風箱抽空帶來新鮮的空氣。行者舉步的每一記當下,「創造」了每一下踏實。
十四.老子無
「無」是一種動作。……這個動作,宛如拉風箱……製造了空間…..空掉了,便見到了作用。
十五.雙向無為
拉弓不能太大力,把弓拉得太滿,弦會壞,弓也會斷。……拉弓比喻「無為」復返的方向;弓身彈回比喻「無為」沖虛的方向。

第六章:行者之錯步
十六.柔弱如水
最大的榮譽便是沒有榮譽,所以情願要像普通和不起眼的石頭,而不希望做一塊寶玉。如水,亦然。
十七.像月光的慈愛
月亮只能反射太陽光,你可以覺得它沒有剛健的性格,終缺乏那自動性,然而那柔光,令人神往。
十八.道是潛在,所以……
行者起步了,前進了,才在腳下發現道路。但一旦發現了,行者又覺得這路彷彿早已存在,似乎只等待他把它走出來而已。

後記  
附錄一:道德經新編:(一)直接論道(二)道之作用(三)道之比喻(四)正言若反(五)長久之道(六)玄德之為德(七)無為之為治(八)我之為我(九)柔慈之德(十)玄同之用(十一)理想國 
附錄二:關於《老子》的文獻狂熱

#書既成,為了貫徹高調的策略,會先有講座,再有發布會,最後索性開一個老子哲學課,講足十六節。

Labels: , , , ,

Monday, January 21, 2008

香港電影第三期

除了周星馳專題,還有泰迪羅賓專訪;新導演點將錄--游乃海、葉念琛、畢國智、郭子健、麥婉欣、區雪儀(兒)、黃修平、羅守耀,每人都有兩至三頁紙的訪問。

我和stalker23最近常常就一個虛擬專題說笑,專題的名字便是「守耀修平」,這一期《香港電影》把我們這個笑話認真化地處理了。

Labels:

Friday, January 18, 2008

「但有人仍期望他的創作」

厲害厲害!翻看《蘋果日報》的浪子對談,陳汗大戰王貽興。裡面當然提到王貽興的新書《關於旅行》,對此吾友馮程程又為文評說,實有無限感慨。

《字花》的「作者簡介」,王貽興名下,在例牌的「文學雙年獎最年輕得主」之後,標明他加入娛樂園,愈為人認識,最後補上「但有人仍期望他的創作」,餘味猶深。

在前年《誠品好讀》「年度最受注目作家」的香港部份,王貽興和鄧小樺並列,如今再看,自別有一番滋味;再兩年後,又是怎麼一種光景?

Labels:

Saturday, January 12, 2008

從零開始的城市(引文,也是弔文)

「我們或許不知道世界上第一個城市是甚麼,但現在我們知道,「城市」是人性的終極歸宿。 」
......

(我們不斷見證著,是)「一種共有的超全球化(supra-globalisation),即西方現代性在西方本身缺席的情況下,如何在全球各地展開。」
                --舒門.巴薩等
圖為深圳華橋創意文化園正門

Labels:

Wednesday, January 02, 2008

禁食者

元旦日在疲憊的路上翻看著德勒茲和迦塔利寫的《卡夫卡》,很有超現實的味道。

任何語言,無論貧乏還是豐富,都意味著口、舌、齒的一種脫離領土的運動。口、舌、齒的原始領土在食物裡。用於咬字發音的時候,它們便脫離了原來的領土。因此,吃和說之間有一種脫節......我們無疑能夠邊吃邊寫,這比邊吃邊說來得容易,可是,寫作可以進一步把詞語變成能與食物一決高下的東西。這是內容與表達之間的脫節。說話即禁食,寫作更是禁食。卡夫卡始終無法忘懷食物,食物的最高形式即動物或肉類,以及屠夫、牙齒、髒兮兮的大板牙或金牙。......禁食是卡夫卡著述裡的一個經常性主題,那是一部有關禁食的漫長歷史。

他們這樣說。

寫作至廢寢忘餐,這經驗並不罕有。我在街上讀著這些時,不禁想:2008年,會是代表著消瘦的一年嗎?

不!禁食怎會令人瘦呢?透過書寫,書桌旁的作家該是胖子才是。食物象徵化了,它不再需要通過口部,換言之,它可以直接進入食道,進多少都可以,直至胃部和小腸承受不了為止。口部留了作發聲,而發聲又由手部活動所代替,文字再現了語言,於是口部益發自由了,作家有一個照顧他或她的妻子或丈夫,或有一個管家的話,他或她便可無休止地,不耽心食物的情況下寫下去,寫下去。食物不斷,才可以禁食,這才是關鍵所在。

Labe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