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September 29, 2007

Underdog

和stalker23找哪間戲院有《Underdog》看,居然只找到三四家,上映才一周,每天便只餘下那兩三場,大家都大惑不解,本地院商真的這麼不看好它嗎?為何去到現場又差不多全院爆滿?證明還是有市場的,只是沒有人識貨而已。

電影當然是兒戲得很,但好看便在於這些戲謔《超人》的元素,以及任何愛犬人士都會有共鳴的,永遠煞食的人犬相處細節。電影在美國是暑假檔片,全美票房差不多是Simpsons的三倍,為甚麼會得到這樣的對待?

香港院線制度崩潰了之後,院商自把自為,眼裡只看到錢,短視到令人吃驚!在這個只有購買而沒有消費,只有收支而沒有市場觀念的城市,枉自稱經濟城市,簡直羞死人。

喜歡《Underdog》的,唯有玩玩遊戲聊作安慰吧。

Labels: ,

Wednesday, September 26, 2007

自我推翻

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說出了三句傳誦後世的名言,第一句是:「主啊,為甚麼你離棄我?」第二句是:「主啊請原諒他們,因為他們做的他們不曉得。」第三句是:「成了。」 (三句話不依福音書紀載的先後排列,而是依義理的次序排列)

一般分析,第一句代表了人子的狀態,第二是由人子到神子的過渡,第三是神子的狀態。

我們現在習慣這樣分析:正因為耶穌是人子,他有受困於肉體的軟弱和懷疑,他的不徹底,他才說得出第二句話。他的原諒,不是高高在上,作為神對世人的原諒,他的受難本身是最大的救贖(進行式),他是通過自己而請求一種原諒,不是自己進行原諒。

耶穌的不徹底(incomplete),令他反而融貫(consistent)起來。--他相信他所抱持的。

他要打救世人,尤其是猶太人。他是彌賽亞,但世人卻把他送上十字架。他沒有逃亡,沒有拋出「留得青山在」之類的說話,情願受死,就像蘇格拉底服從雅典市民的判決。

所有理想主義者都有可能面臨他們類似的處境--我為了你們的福祉奮鬥,你們非但不領情,反而埋怨我、責備我,其至要置我於死地。

這種受死,有人會定性為「欣然同意」。可惜,從耶穌十架上第一句話可見,他沒有欣然,相反,他非常痛苦。如果我們把他一直視為神的化身,一直地位超然,由上而下地憐憫世人的愚蠢,那,他的上十架,便是欣然,只是完成一個使命,一個任務。耶穌受難確有這麼一個層次,卻不止於這個層次。

理想主義者被他熱愛的群眾「背棄」,但他沒有因為相信自己領導群眾,走在群眾之先而作出高姿態的犧牲,而是覺得可能自己會有錯,覺得群眾可能是對的(即使自己多麼不認同他們)而把自己交出去。

那也不是一種盲目的信任,不是任由群體壓力摧毀個人,而是:他容許理想的這種缺失,他容許這重曲折的轉進。

所以耶穌是真正信任群眾的,不像一些政客或運動份子,口口聲聲為人民,但當人民「愚蠢」到一個「不可理喻」的地步,好一點的,還不怕犧牲,高姿態地當烈士;等而下之的,便很快站到高地,高姿態地批判,失敗了的話便高姿態地悲嘆。

這樣的理想主義者的不一致和自我推翻,不便經常發生在我們身邊嗎?

Labels:

Tuesday, September 25, 2007

實在觀念

實相一相,所謂無相,即是如相。

很多年前,我還是中學生,在校內膽粗粗做了佛學會的副主席,負責出版佛學期刊,向低年班同學宣講佛學。還記得第一個講座的講題竟是:「實在觀念」。

任何佛學初階都講三法印、四聖諦,講十二因緣,其中一個主要概念便是蕩相遣執,證諸法不離成住壞空,無有自性,這是般若第一義,也是基本義。講實在觀念,正面地講,初階地講,方向該是破實。

當時鄭麗碧老師也在座,我還以為她來指導,但她卻說是來聽講的,心下虛了一虛,因為當時我已打算倒轉來講,是要向同學說明佛家的實相觀念。

破字當頭,立在其中,去實的同時,建立了佛學獨特的實在觀念。當時還不那麼清晰,這是中國佛學的路數,孜孜不忘心性論,下一步便把實相收到心性上來了。

當時也還未曉得,這種套路可以扯到支那內學院的種種學術因緣、中國佛學和印度佛學的異同和對話。

一切只是膽粗粗而已。

一切無自性,可名為空,以空為性,即是空性。而此空性,就其如其所如而言,即是實相。

如其所如。說是有,一切是有,說是無,一切是無。歸於如相,即不隨識心起執,不隨識心認定有「實在」,不隨識心認定有「自性」,不代表不能說實在。

有無是識心的起現,破掉這有無的對立結構,歸於如相,便是回到物之在其自己/物自身。問題是:既是物之在其自己,即和我們沒有關係,沒有關係,不為我們所有所知,即是無。

無,是一種識心矢向無所用於上的結果,不是識心的否定判斷,更不是不存在哩。

Labels:

Wednesday, September 19, 2007

遊遊牧.圍圍評

「遊牧牧.圍圍評」藝術評論發展計劃

一睇便知這是把德勒茲和黎達達榮結合的神經質舉動。果然,插圖是黎達達榮,但看完四個工作坊簡介,怎樣也找不到Gilles Deleuze這個名字,真失敗!

Labels:

Saturday, September 15, 2007

身體和語言

亞倫.巴迪歐這樣寫道:

我們的問題是:今天的主流意識形態是甚麼?又或者問:我們國民的自然信仰是甚麼?

答案當然是:自由市場、科技、金錢、職業、部落格、選舉連任、性愛自由,諸如此類。然而,我想這一切都可用以下一句話概括:

一切僅餘身體和語言。

巴迪歐稱之為民主唯物主義。

當代確是身體和身體論氾濫的年代。個人被鼓勵確認以至僅僅確認身體,尤其是自己身體。這種確認,當然是在各種貿易和商業活動網絡中,在享樂和消費中,在不斷的效益交換中。也當然在藝術創作的主題和物料中。

關於藝術創作,巴迪歐說了以下一番話:

今天,很大部份的編舞家、畫家、錄像工作者,均嘗試暴露身體的秘密,暴露身體欲望和活動的秘密。全球的藝術創作趨勢是為我們提供一種身體藝術。

親密、裸露、暴力、病態、怠慵(俗稱之為Hei)......這些跟身體相關的形態的確是最煞食最受歡迎的流行文化元素。

由是巴迪歐寫下這著名的方程式:

existence = individual = body

並為這種唯物主義定性為生物唯物主義,為福柯開始的身體政治定性為生物政治。

我們都在這生物政治圈中,抱著自己的身體存在著。

Labels:

Friday, September 07, 2007

道德經新編

完成了《老子》新編的初稿,基本上把王弼本八十一章的內容重新編排為七十章,再加《太一生水》篇。七十章分上下兩經十三個段落:

上篇:由道而論德(共三十二章五個段落)
(一)直接論道(二)道之作用(三)道之譬喻(四)正言若反(五)長久之道
下篇:由德而論道(共三十八章八個段落)
(六)玄德之為德(七)無為之為治(八)我之為我(九)柔慈之德(十)玄同之用(十一)貴身厚實(十二)論兵(十三)理想國

第十三個段落只有一章,當然便是惡名昭著的第八十章「小國寡民」。

從十六年前開始準備寫一部《老子》專著開始,便有重編道德經的念頭,有多個版本,後來又放下了,覺得太自大,沒有這個必要,但其實這是能把書寫下去的一個方法,不是作為綱要的預備,而是作為一種內在詮釋的三步跳運動,一種精神健身。

Lab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