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25, 2007

實在觀念

實相一相,所謂無相,即是如相。

很多年前,我還是中學生,在校內膽粗粗做了佛學會的副主席,負責出版佛學期刊,向低年班同學宣講佛學。還記得第一個講座的講題竟是:「實在觀念」。

任何佛學初階都講三法印、四聖諦,講十二因緣,其中一個主要概念便是蕩相遣執,證諸法不離成住壞空,無有自性,這是般若第一義,也是基本義。講實在觀念,正面地講,初階地講,方向該是破實。

當時鄭麗碧老師也在座,我還以為她來指導,但她卻說是來聽講的,心下虛了一虛,因為當時我已打算倒轉來講,是要向同學說明佛家的實相觀念。

破字當頭,立在其中,去實的同時,建立了佛學獨特的實在觀念。當時還不那麼清晰,這是中國佛學的路數,孜孜不忘心性論,下一步便把實相收到心性上來了。

當時也還未曉得,這種套路可以扯到支那內學院的種種學術因緣、中國佛學和印度佛學的異同和對話。

一切只是膽粗粗而已。

一切無自性,可名為空,以空為性,即是空性。而此空性,就其如其所如而言,即是實相。

如其所如。說是有,一切是有,說是無,一切是無。歸於如相,即不隨識心起執,不隨識心認定有「實在」,不隨識心認定有「自性」,不代表不能說實在。

有無是識心的起現,破掉這有無的對立結構,歸於如相,便是回到物之在其自己/物自身。問題是:既是物之在其自己,即和我們沒有關係,沒有關係,不為我們所有所知,即是無。

無,是一種識心矢向無所用於上的結果,不是識心的否定判斷,更不是不存在哩。

Labels: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