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19, 2006

自戀.憂鬱.死亡

自戀是不是一種戀愛?

更基本的問題是:水仙花少年為何會自戀至死?

憂鬱至死,憂鬱,包含著一種自殺的傾向;「愛上」自己,包含著仇恨自己,把自己推向死亡。

從心理分析的觀點看,憂鬱(melancholia)和情緒低落(depression)的同構,就是像哀悼那樣,隱藏了對失落對象的侵略態度。姬絲克蒂娃(Kristeva)這樣寫道:

「我愛那對象」,當事人大抵會對那失落的對象如此宣示,「然而,我尤更恨它,因為我愛它;而為了不失去它,我把自己嵌進它;但由於我恨它,那在我自己裡面的他者是一個壞的自我,我壞,我不堪存在,我將殺死自己。」

再進一步的分析當然是:這所謂對自己的不滿,不過是對別人不滿的悲劇性掩藏,自殺的背後永遠存在屠殺他人的可能。 (由裝扮死亡/憂鬱或情緒低落狀態下的inaction到自殺,再到傷害別人,又或者倒過來,又或者其中兩者以至三者並舉。)

屠殺他人不便是毀滅那個對象,他人永遠是替代者,無辜在這裡沒有位置。而那「把自己嵌進它」的侵略性行為,那與之合而為一的衝動,其實本身也是一種虐殺--咬它,將之切成碎片,吃進體內,這樣才不至於失去它......咦,不!這樣不正好才是失去它嗎?又是那個弔詭:通過不失去而失去,通過失去而不失去。

還有更進一步的,對象最終變成赤裸裸的憂鬱本身!當事人不是在哀悼具體特定的人或事,傷感替代了原初的對象,成為唯一害怕失落的東西。這時,水仙花少年成為不得不痴死的存在,而這痴死,說明了自戀的命運。

讓我重引半年前在這裡寫下的:

自戀從來是異化,自己投射出去變成對象,然後透過愛欲這對象,透過想像/建構而完成那合一,這合一因而全線是空的,對象空,反撞回來,因而與之合一的主體也空掉,變成只是一個位置。異化並非一般之表述:客體反過來吞噬主體,而是正好相反,是客體令主體更覺得是主體,在理念的倒影中,在想像的幻相中......(原文已刪)

Labels: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