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城市發展的電影反思--以超時空要愛為例(節錄)

假如電影屬於現代性,屬於城市,那麼,電影導演是否便是城市問題的醫生呢?
數不清的電影開首,是特定城市的遠鏡;那些不時夾雜中鏡的畫面,總不乏熙來攘往的人群,繁忙的交通,然後工作人員名錄、片名蓋在種種城市影象上,彷彿在交代故事發生場景的同時,即時已展示了文本空間的雙重性。
電影的敘事隨著置於交通工具上的攝影機,隨著那向外張望的主觀鏡頭來開展,又或者以特定角色為焦點,顯示他/她在一種流徒/游動狀態中,並不罕見。那旨在要觀眾一開始便建立一種城市流動感覺,一種要你一直走,或令你意識到主角正置身於變動不居的環境,多采繽紛同時可能危機四伏,充滿可能卻又無法控制,其中有很多興奮,但總不免滲入丁點傷感;浪漫隨時襲來,但大抵令人疲累。
(下續五千字)
(全文將見於張偉雄編:《電影下雨時--香港城市與香港電影的對話》一書)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