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的玄與圓
繪畫自哪裡開始?空白畫布上某一點?畫板上第一抹顏色?畫家一瞬一念?抑或,在面對創作深淵時,不得不動容的那一刻?
原諒我,去年去看香港藝術館「心符--韓志勳的藝術」畫展,想的全是這個根源問題;那裡展出本地畫壇名宿韓志勳六十年代至零年頭的作品,一個又一個的圓,有文字托底的,沒文字托底的;工整的,渾然的,抽象的,超現實的,有序的,有力的甚至有實物的車輪,放到畫布上......官方說,這是畫家的「心符」。
展場的符號不能說不多,其中一種是畫家的詩,大抵可以視之為欣賞其畫作的文字導引;更直接的當然是畫題;英文畫題多是視覺的延伸和詮釋,而中文畫題則意在弦上,仿要一飛沖天,也如天外飛回,似是偶爾相聯的靈感,呼喚更行更遠的意境。(未央/恆淵/時積/濡偈......這些名字,你會想起甚麼?)
「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這是老子對道體的描繪;圓,恰好是道最常見的形象符號;圓,乃有周行,之所以不殆,是因為去而能返。畫家的圓,之所以愈看愈覺踏實,也正因這種去而復返吧。
眼前的圓象,還有往往直穿圓中的光柱,你一定會想起陰戶,而且是黑黑的,濕濕的,一層層打開的,撞來情色中的救贖,生機的躍動和起源。(「谷神不死,是為玄牝。玄牝之門,是為天地根。」)
道,是一切起源,當然也包括了繪畫,但,如果沒有圓中的裂縫,圓始終是未打開的宇宙卵,根本不會有創作/生育帶來的激動和愉悅。
但打開了,放出去,不能不回來。而弔詭的是,這回來,未嘗不同時是放開。--展場一角的文字寫道:(到了一個階段,)哲學的圓沒有了,實體的圓也沒有了,剩下的是胸臆間那股洶湧。(大意)
畫家中風之後的作品,反而好像更流動,因為那圓經過高度抽象化之後再動了,這動是放下那圓本身的完美性,放下理念之後活過來的,澎湃的生命動力本身;這動是回來的動。
在畫家和作品之間,在作品和觀眾之間,都橫著一道深淵,因著這道深淵,滿足難以達成,詮釋得以發動。創作/詮釋的衝動在深淵冒現的洶湧光流中產生了,有些人因此想一頭栽進去,有些人則後退數步,開始尋找他/她的第一個符號。
Labels: Taoism
4 Comments:
是舊文還是新寫?
另,未見你的放。逐影評...
文章曾在《經濟日報》發表。
另:有時知得太多, 很難評論。
正在思考新一輪的影評撰寫策略哩。
(電影社會學到心理分析進路之後, 下一站是......?)
請教二事:
1.你當初選擇電影社會學或心理分析的原因為何?是因為個人興趣,還是電影的潮流、學術的潮流?
2.為甚麼不是多元的進路?
1 基於無聊。
2 這不便是多元進路嗎?
有些人的多元是一個接一個, 有些人的「多元」是同時多個。一個接一個便可以在一段時間全情浸入, 徹底玩味, 同時多個很容易全是蜻蜓點水。這其實是遊戲態度的不同。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