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12, 2006

無為而無不為

1993年10月,中國湖北省荊門市南部的郭店一號楚墓出土了一批為數七百三十枚的有字竹簡。簡上抄刻了十六種古藉,其中包括三組《老子》(以竹簡形制區分,今天稱為《老子》簡甲本,簡乙本和簡丙本)和一篇被認為跟原始道家思想甚有關係的《太一生水》,引起老學研究者的廣泛注意和討論。

由於竹簡《老子》的年份可追溯至戰國中期,其成書年代,較七十年代在湖南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更為久遠,無論是對《老子》作文字校勘抑或義理釐清,從中都可得莫大裨益 。尤其是好些在帛書出土後被視為糾正通行本(主要是王弼本和河上公本)錯誤的看法,不得不加以重新檢視,以帛書為據重寫《老子》的企圖(抑通行本揚帛書的老學言論可參考尹振環:《帛書老子與老子術》(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一書,而許抗生也有這個傾向。),備受嚴峻的考驗。

例如關於 「無為而無不為」的問題,在通行本中,此句凡二見:「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第三十七章)及「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第四十八章)   

帛書(無論甲本或乙本)中的對應文句,可讀的都沒有「無不為」字樣。三十七章在帛書的對應文字作「道恆無名」;四十八章,帛書甲本殘缺,乙本也只有「云(損)之又云(損),以至於無」,以下不堪讀。帛書為尊派乃力斥「無為而無不為」是後人摻入,非老子原意。

查三十七章竹作「道常亡為也,侯王能守之,萬物將自為」;四十八章的則作「損之或損,以至於亡為,亡為而亡不為」!「無不為」字句重現江湖!其實,如果帛書對應通行本的文句可讀,有這「無不為」字句,亦未可料;認為帛書沒有「無不為」字句,明顯是一妄斷,再由此推斷「無不為」思想,非出於老子,更是妄斷上的妄斷。  

老子觀察出天道無為,而主張理想人格(聖人)該依此無為原則做事。這種說法是沒有人會反對的吧。「無為而無不為」,是無為作用上的進一步引申,究竟有沒有超出老子討論無為時的表意呢?這其實可以從老子提到無為時的其他文句參考出來。

例如竹簡也有保存的,對應通行本第六十三章:「為亡為,事亡事,味亡味,大小之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通行本此章的「大小之多,易必多難」作「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乎於其易,為大乎於其細。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輕諾者必寡信,多易者必多難」。帛書相若。竹簡出土後,學者多以之為注文(解釋「大小之多易必多難」)混入。)

對應通行本第六十四章:「......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竹簡此段重出,一在甲篇,一在丙篇,文句有少許出入,今依甲篇。)  

對應通行本第二章:「......是以聖人居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也。」(通行本「為而不持,功成不居」之前多了一句「生而不有」,帛書同竹簡。)

對應通行本第五十七章:「以正治邦,以其用兵,以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叛,民多利器而邦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盜賊多有。是以聖人之言曰:我亡事而民自富,我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樸。」(「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叛」一句,通行本和帛書作「夫天下多忌諱以民彌貧」。)

可見聖人無為,是讓百姓自化自正自樸,因而無敗無失,成就功德。無為,卻達到大功大德,為甚麼不可說成「無為而無不為」(依無為原則做事,便沒有甚麼做不到的,另一種解法則是:聖人無為,百姓便可以自然而然地達成他們的目的和願望,沒有甚麼做不到了。均可)?

對應通行本三十七章的文句,竹簡雖沒有「無不為」三字,但也對照出,一味依帛書,要將通行本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改為「道常無名」,也未見必是。

且看通行本第三十二章:「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這一章和三十七章均有「道常xx,......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x」這個句式,「無名」和「無為」,只是各自強調道的不同表現和作用,沒有一定要全部作「無名」,或全部作「無為」的道理。帛書為尊派的偏頗,可見一斑。

Labels: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