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放不下,有甚麼不能放下
莊子講忘,講放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和乎是非而休乎天鈞,令萬事萬物復通為一。但不是所有都可放下,有些東西,又是怎樣也不能放下的。
《莊子.人間世》:
仲尼曰:天下之大戒有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於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是之謂大戒。
大戒 ,是人生的大限制,引文所謂的命,其實是仁;仁與義,是孔門所謂善性,但在莊子看來,卻是自由心靈的桎梏。
《莊子.德充符》:
魯有叔山無趾,踵見仲尼。… 無趾語老聃曰:孔丘之於至人,其未邪?彼何賓賓以學子為?彼且以諔詭幻怪之名聞,不知至人之以是為己桎梏邪?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者,解其桎梏,其可乎?無趾曰:天刑之,安可解?
孔子一類的儒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悲天憫人,不能把世人的禍福生死置諸度外,對道家的至人來說,便宛如天賜的刑罰,放不下,沒得解救。
既是善性,正是那不容你不如此,你不得不如此的湧現,忘形?放下?怎說得上?
《莊子.大宗師》:
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相與為友…子桑戶未死,未葬,孔子聞之,使子貢往待事焉。或編曲,或鼓琴,相和而歌…子貢趨而進曰:敢問臨尸而歌,禮乎?二人相視而笑曰:是惡知禮意!?子貢反,以告孔子…孔子曰 :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內者也…子貢曰:然則夫子何方所依?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
方內方外,劃分儒道理想人格。受天刑者,猶天之戮民也。
《世說新語.惑溺》:
荀奉倩與婦至篤,冬月婦病熱,乃出中庭自取冷,還以身熨之。婦亡,奉倩後少時亦卒,以是獲譏於世。奉倩曰:婦人德不足稱,當以色為主。裴令聞之,曰:此乃是興到之事,非盛德言,冀後人不昧此語。
仁義,是道德情感,是正面規範,不能放下,無可奈何但不妨安之若命;但好色之徒,放不下漂亮妻子病死,自己也追隨而去,這放不下,一般都覺得比較負面吧。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是惑也。這正是以惑溺為篇名之所由,私慾之愛和恨,是困惑人心之源,但令我們總放不下的,不便是那愛和恨的對象,那愛和恨涉及的情事嗎?
《世說新語.德行》: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著名的割席絕交故事,管寧為甚麼要這樣煞有介事地和華歆絕交呢?今天可能有人認為他小題大做,甚至故作有型,但華歆後來提劍入官逼獻帝退位,為世所恥,管寧之舉,可能真有眼光。
說他有眼光,不只是說他看出華歆人格卑劣,因為這是用儒家正統道德觀念得出的判斷,用道家的看法,其實是管寧有先見之明,既然一早看出兩人在言行信念上不一致,而華歆又是一個強勢人物,倒不如一早斷交,避免日後捲入彼此間的愛恨糾結裡,避免那理該放下,但總放不下的惑溺。斷交,是有免入陷溺的識見。(自我中心一點看,管寧甚至是善攝生者,深懂養生之道,因為一朝身為華歆之友,其實遲早為其出賣也。)
見同途之友非真與己同道而不早絕之,真是愚不可及啊。
6 Comments:
明白.
但, 另有些境況是, 有時候, 雖道不同不相為謀, 然若人家全心全意待己, 要斷之放下之也難.
:)
引用趙來發改運十法回應梁兄,善哉善哉......
改運十則:
1. 每天認識新朋友,無論對方是誰,握手、記下名字與聯絡。這是結緣。
2. 每天送禮物給別人禮物,不用昂貴,剪報、問候或微笑也可以。這是布施。
3. 每天最少讀書十五分鐘,不要只讀圖片為主的書,要讀文字書。這是精進。
4. 每天寫日記,記下最少一個別人對自己的批評(如沒有的話,毋須勉強)。這是忍辱。
5. 每餐只吃七、八成飽,或今天起發願從此茹素。這是持戒。
6. 每天靜下來十五分鐘,在工作地方、在交通工具、在家也可,什麼也不去想。這是禪定。
7. 除了是必要的責任外,對人際與生活上的事情不去計算、謀劃與批評,不要因為某人有名有錢便巴結他,不要以為捐錢可以積福,要隨緣而行。這是般若。
8. 擁抱不幸的人或觸摸兒童老人的手,無以名狀的溫暖會直透大家的心窩。這是關愛。
9. 抬起頭漫步走路。香港人不是低頭便是疾走,少有留意每天走的究竟是怎樣的路。要看路,也要看星。
10. 每天做運動,這是防腐,一笑。
(http://chiulf.mysinablog.com/trackback.php?id=140725)
吓?!
.....
為善最樂, 我要 fwd 此改運十則出去, 以行善道.
喃嘸喃嘸訶尼陀~~~~~~~~~
兄台答得好~ 禪呀!
同在香港,竟然遇到你這麽一個思考者,甚爲難得。
道家精神境界十分有趣,不過本人對莊子的齊物論頗有疑惑,能否簡單概括解釋一下?還有莊子的“明”究竟是何概念?(能否與我用email交流:mamingcao2@hotmail.com)
愈要放下,愈放不下
真的有拿起過嗎?
Post a Comment
<< Home